媒体报道

新华社 | 宦军:老年疑病症,比“真生病”更磨人的“心病”

点击量:55   时间:2025-10-14

编者按:随着银发浪潮的汹涌而至,老年心理健康已成为衡量社会温暖程度的重要标尺。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,促进老年人幸福健康,新华出版社联合战略合作单位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,以及上海市心理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,积极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心理学探索与实践,通过一系列的专题文章,用专业力量与人文温情守护老年人的积极健康心理世界,助力每一位长者拥有有尊严、幸福且充满活力的晚年生活。

本文原载于:《大众心理学》杂志2025年第10期

71岁的钱老伯,丧偶后独自生活,女儿移民国外后,虽有保姆照料,孤独感却与日俱增。近半年来,他被大便不规律的问题困扰,时而腹泻,时而便秘,跑了多家医院检查,却未查出任何病理变化,药物治疗也不见效。钱老伯坚信自己得了重病,甚至怀疑自己得了癌症,执意要求住院。住院后,胃肠镜等详细检查再次排除严重疾患,但他依旧忧虑,不肯相信检查结果。更糟的是,一次误用眼药引发短暂眼睛疼痛后,他开始觉得眼睛不适,甚至怀疑自己会失明,并多次到知名眼科就诊,医生反复检查确认眼睛无异常后,他对医疗彻底失望,不再求医,却认定自己患了绝症,整日烦躁失眠、情绪低落,原本平静的生活彻底被 “心病” 打乱。

钱老伯的遭遇并非个例。随着年龄增长,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,出现腰酸、乏力、消化不畅等不适感本是正常现象,但部分老年人会过度关注这些细微不适,甚至对照医学资料“对号入座”,最终陷入疑病症的漩涡。国外调查数据显示,老年病例中,疑病症患者占比达3%—5%,这种“查无实据却坚信患病” 的心理障碍,不仅让老年人身心俱疲,也给照护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

一、拆解“心病”表象:老年疑病症的大典型症状

老年疑病症是一种以“长期怀疑自身患严重疾病”为核心的心理障碍,并非“装病”,而是老年人对其健康的认知陷入了偏差,其症状主要体现在身体感受、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三个层面,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五大典型症状。

1.持续的没有明确病因的身体不适感

老年人会频繁主诉身体不适,如头痛、胃痛、背痛、胸闷、关节酸痛等,但这些不适往往缺乏明确的病因——医生通过专业检查,无法发现对应的器官病变或器质性损伤。例如,有的老年人总说“我的心口疼得好像压了一块石头”,可心电图、心脏彩超等检查均显示正常;还有的老年人觉得自己“浑身发痒,像有虫子爬”,而皮肤科检查却未发现任何过敏或皮肤病变的迹象。这些不适感多为老年人的主观感受,且会随情绪波动加重或减轻,比如,孤独时疼痛更明显,与人聊天时则会暂时忘记身体不适。

2.反复求诊的“检查执念”

因对自身健康的强烈担忧,老年人会陷入“频繁求诊,反复检查”的循环。他们可能在短时间内辗转多家医院、多个科室,主动要求做各类医学检查,即便所有检查结果均为“阴性”,他们也难以接受,反而会质疑检查结果的准确性,认为“医生漏诊了”“机器没查出来”。比如,有的老年人因“偶尔咳嗽”,半年内做了4次胸部CT,每次结果都正常,却仍坚持“咳嗽肯定是肺癌早期,只是现在还查不出来”,继续预约下一家医院的专家号。

3.对身体变化“过度敏感”

疑病症老年人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身身体上,对任何微小变化都极度警觉,甚至将正常的生理反应误解为“重病信号”。例如,把饭后腹胀当成“胃癌前兆”,把夜间起夜次数增多认定为“肾衰竭信号”。有位老年人发现自己“偶尔忘事”,便对照网上信息,坚信自己得了“老年痴呆”,每天反复背诵电话号码“测试记忆力”,一旦记错就情绪崩溃,认定病情在“加重”。

4.对“死亡威胁”的过度焦虑

这类老年人往往会将身体不适与“绝症”“死亡”绑定,担心自己患上癌症、尿毒症等致命疾病,进而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中。他们会反复追问医生“我这病会不会死人”“我还能活多久”,即便医生耐心解释“无生命危险”也难以打消其顾虑。有的老年人甚至会提前交代“后事”,如整理财产、叮嘱亲友“自己走后要如何安排”,整日被死亡焦虑笼罩,精神状态日渐萎靡。

5.伴随明显的负面情绪

疑病症会直接引发老年人的情绪问题,焦虑、恐惧、烦躁、抑郁等负面情绪贯穿日常生活。他们可能因“查不出病因”而烦躁易怒,对家人或照护者发脾气;也可能因“担心病情”而失眠多梦,严重时还会出现情绪低落,对生活失去兴趣,比如,以往喜欢下棋、养花,如今却连房门都不愿出,甚至萌生“活着没意思” 的消极想法。

、照护者的“安抚技巧”:招缓解老年人的疑病焦虑

疑病老年人的“心病”并非靠“你没病”就能化解,反而可能因照护者否认其有病而加重抵触情绪。照护者需从理解情绪入手,通过科学方法帮老年人缓解焦虑,逐步走出疑病误区。

1.先共情,再溯源:理解老年人的恐惧

疑病症的根源往往藏在老年人的情绪需求里,照护者首先要放下纠正的心态,接纳老年人的感受。比如,老年人说“我肯定得了癌症”,照护者不要直接反驳“你别瞎想,检查都没事”,而要说“我知道你现在身体不舒服,心里肯定特别害怕,换谁都会紧张”。共情能让老年人感受到被理解,从而愿意敞开心扉。

之后,照护者可尝试探寻疑病的原因:是对死亡的恐惧?比如,老年人目睹亲友患病离世后,开始过度担心自己;是孤独感的转移?比如,子女不在身边,老年人通过“生病”获得更多关注;还是性格本身敏感?比如,老年人一直追求完美,对身体 “不完美” 的容忍度极低。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策略:若因死亡恐惧,可通过身边健康长寿老年人的案例,帮他建立“年龄大不代表一定会得重病”的认知;若因孤独,可多陪老年人聊天,帮他联系老朋友;若因性格敏感,可多肯定他的日常表现,减少对身体的过度关注。

2.转移注意力:打破不适—疑病的循环

疑病老年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身体上,越关注越觉得不适,形成恶性循环。照护者可通过创造新焦点,帮老年人把注意力从身体上移开。

第一,鼓励老年人参与兴趣活动。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,帮他报名社区的书法班、合唱团、广场舞队,或让他在家养养花、喂喂鸟、下下棋,让老年人在做事中获得成就感,减少对身体的关注。

第二,给老年人安排力所能及的事。比如,让老年人帮忙择菜、叠衣服、整理房间,适当的活动不仅能转移注意力,还能让老年人感受到自己有用,增强自我价值感。

第三,组织短途出行。天气好时,陪老年人到公园散步、晒太阳,或去附近的菜市场、超市逛逛,让老年人接触更多积极的生活场景能有效缓解焦虑。

3. 积极暗示:帮老年人重建健康认知

正面的心理暗示能逐步改变老年人对健康的负面认知,照护者可通过三种方式给老年人积极暗示。

第一,日常不经意的肯定。比如,老年人饭后散步回来,说“您今天走了20 分钟,一点都不喘,身体状态真好”;老年人睡了个好觉,说“您昨晚睡得香,脸色都红润了,这就是健康的样子”。这类话语要自然,避免刻意说教。

第二,教老年人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。每天早晚,引导老年人对着镜子说 “医生检查过了,我身体没问题,今天也要开开心心的”“一点不舒服很正常,别放在心上”,长期坚持能帮老年人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。

第三,借助权威力量。若有专家到社区或养老院坐诊、讲座,可提前与专家沟通老年人的情况,请专家在交流时说一句“您的身体状况挺好,不用太担心,平时多找点喜欢的事做就行”。权威人士的肯定比照护者的劝说更有说服力,能有效缓解老年人的疑病焦虑。

虽然老年疑病症虽顽固,通过照护者的耐心陪伴与科学引导,配合专业的心理治疗,多数老年人的症状都能得到缓解。照护者要记住:老年人的疑病不是矫情,而是渴望“被关注”“被理解”,多一分耐心,多一份包容,就能帮老年人驱散心病的阴霾,让他们在晚年感受到更多安心与温暖。

作者:宦军(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理事、书记,上海市心理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、执行秘书长,主任记者,城市解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、智库专家、研究员)

编稿:新华社 陈君君、崇德研究院 宦军

媒体报道
  • 我院赵红娣院长当选老年专委会执行主委

    我院赵红娣院长当选老年专委会执行主委

  • 我院宦军荣获上海市心理学会先进工作者

    我院宦军荣获上海市心理学会先进工作者

  • 我院专家王国强为静安区老年协会志愿者培训

    我院专家王国强为静安区老年协会志愿者培训

  • 新华社 | 关于崇德研究院的54篇报道

    新华社 | 关于崇德研究院的54篇报道

  • 我院开展老年心理学调研座谈活动

    我院开展老年心理学调研座谈活动

  • 老年心理学专委会举行8月份工作会议

    老年心理学专委会举行8月份工作会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