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报道

新华社 | 老年患者总闹小情绪?家庭支持才是最好的解药

点击量:28   时间:2025-10-27
编者按:随着银发浪潮的汹涌而至,老年心理健康已成为衡量社会温暖程度的重要标尺。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,促进老年人幸福健康,新华出版社联合战略合作单位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,以及上海市心理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,积极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心理学探索与实践,通过一系列的专题文章,用专业力量与人文温情守护老年人的积极健康心理世界,助力每一位长者拥有有尊严、幸福且充满活力的晚年生活。
“我这病治不好了,就是拖累你们!”68岁的张阿姨确诊糖尿病后,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起初家人以为她只是闹小情绪,直到有天发现她偷偷藏起降糖药,说“吃了也没用,不如省点钱”,才意识到她的小情绪已成了影响康复的“大问题”。
在老年患者群体中,像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。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延长,老年患者数量逐年增多,他们大多受慢性疾病困扰,不仅要应对身体的不适,更要承受焦虑、抑郁、孤独等心理压力。然而,很多家属往往只关注吃药、打针、复查等身体层面治疗,却忽略了心理层面的小情绪。殊不知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情绪问题,可能会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,甚至加重病情。事实上,老年患者的康复,离不开药物和治疗,更离不开家庭支持这剂“解药”。
别忽视:老年患者的小情绪,可能藏着大问题
提到老年患者的健康,很多人首先想到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却忘了心理健康同样重要。医学研究表明,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,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——积极的心态能激活身体的自愈力,包括免疫力、修复能力等,而消极的心态则可能成为康复路上的绊脚石。
老年患病引发的心理问题,往往会通过两种方式影响健康:一是引发躯体反应。比如,72岁的李阿姨准备做白内障手术,术前一周突然开始失眠、心慌,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比平时高了,做了多项检查却没发现异常。医生分析后发现,这是因为她对手术过于恐惧和焦虑,由此导致的生理反应——这种恐惧和焦虑情绪若得不到缓解,可能导致手术中失血增多、术后愈合变慢,甚至引发并发症。二是直接影响治疗配合度。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,若长期处于焦虑、抑郁状态,很容易出现拒绝治疗的行为:有的像张阿姨那样藏药、少吃药;有的觉得治不好了,干脆不按时复查;还有的老年患者因自卑、孤独,连简单的康复训练都不愿参与。更严重的是,负面情绪会降低老年患者的免疫力。研究显示,长期抑郁的老年患者,感染疾病的风险比心态积极的患者高30%,康复周期也会延长50%。
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
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,往往与疾病、衰老和角色变化等因素相关,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,家属可以对照观察。
1、焦虑与恐惧:“我会不会得绝症?”
很多老年患者对身体的细微变化极度敏感,比如,偶尔的头痛、乏力,就会联想到癌症、中风等严重疾病。81岁的王大爷最近总觉得胸闷,尽管心电图、胸部CT都显示正常,他还是不放心,每天反复量血压、数心跳,晚上盯着天花板睡不着,担心万一睡过去就醒不来了。这种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,会让老年患者陷入越担心越不适,越不适越担心的循环。
2、抑郁与自卑:“我没用了,是累赘”
当老年患者因疾病失去自理能力或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照顾家人时,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。比如,前文提到的张阿姨,以前是家里的“主厨”,确诊糖尿病后不能再做油水大的菜,也没法帮忙带孙子,便觉得自己没价值;还有的失能老人需要家属喂饭、擦身,会认为活着就是拖累儿女,甚至出现厌世情绪。
3、孤独与敏感:“他们是不是不管我了?”
子女工作忙、陪伴少的老年患者,容易陷入孤独,还会变得格外敏感。75岁的赵阿姨独自住在家中,儿子每周来看望一次,每次停留不到半小时。有次儿子接电话时说“我忙着呢”,赵阿姨便觉得“他嫌我麻烦”,之后儿子再来,她要么沉默不语,要么故意说“身体不舒服”,想让儿子多陪一会儿。还有的老年患者会因家属说话语气重了点、忘了买他爱吃的水果,就认定家人不关心自己,情绪低落好几天。
4、固执与多疑:“医生说得不对,我自己的身体我清楚”
部分老年患者会因经验主义拒绝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。有的老人坚持偏方比西药管用,不肯遵医嘱用药;还有的老人会怀疑家属和医生隐瞒病情,看到家属私下聊天,就觉得他们在说我病得很重;拿到检查报告后,即便医生说没问题,也会反复追问“真的没事吗?是不是没查出来?”
家庭支持:帮老人解开心理疙瘩
面对老年患者的小情绪,家属需要用耐心和细心搭建支持网。以下这些方法,能帮老人缓解心理压力,让康复之路更顺畅。
1、先共情:别急着说“你别瞎想”
老年患者的小情绪需要被看见、被理解,而不是被否定。比如,如果老人说“我这病治不好了”,家属别直接反驳“你别瞎想,医生都说能控制”,而要先回应他的感受,例如,“妈,我知道你现在不舒服,心里肯定着急,换作是我也会担心。”这种共情能让老人感受到被接纳,之后再慢慢疏导。
2、用陪伴给予安全感:不只是陪伴在身边,更要用心陪伴
对老年患者来说,家属的陪伴是最好的定心丸,但这种陪伴不是在老人旁边玩手机,而是有质量的用心陪伴。比如,每天留15~30分钟的专属时间,陪老人聊聊天、看看老照片或者一起做件小事(如择菜、叠衣服)。当老人住院时,要多去探望,哪怕只是帮他擦擦手、掖掖被角,说句“我在这儿陪你”,都能让老人感到安心。
3、帮老人找回价值感,别让他觉得自己没用
很多老年患者的自卑,源于觉得自己没价值,帮不上忙了,家属可以通过小事让他们重新感受到被需要。比如,向老人“请教”经验,“妈,你以前做的红烧肉特别好吃,教教我怎么做?”“爸,你懂电路,帮我看看这个台灯为什么不亮了?”让老人参与家庭决策,比如,“咱们周末去哪家餐厅吃饭?”“家里想买个新电视,你觉得哪个牌子好?”
4、帮老人调节情绪,按下“情绪暂停键”
当老人出现焦虑、烦躁等情绪时,家属可以教他一些简单的调节情绪的方法:(1)深呼吸放松法:让老人慢慢地吸气(数4秒),再慢慢地呼气(数6秒),重复几次;(2)正念冥想:陪老人坐在椅子上,让他闭上眼睛,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周围的声音(如鸟鸣、风声),暂时抛开烦恼;(3)回忆美好时光:翻出老照片,跟老人一起回忆过去,这些美好回忆能帮老人转移注意力,缓解负面情绪。
5、正确看待衰老,别让正常变化变成心理负担
很多老年患者会把衰老带来的正常变化当成疾病信号,比如,把记性差当成老年痴呆,把偶尔的关节疼当成骨癌,这种误解会加重老人的焦虑。家属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帮老人理解衰老,比如,老人说“我最近总忘事,是不是要老年痴呆了”时,孩子可以说“咱们年纪大了,记性难免会差一点,就像机器用久了需要保养,我帮你把常用的东西放在显眼的地方,咱们平时也多玩点拼图、读读书,锻炼一下脑子”。老人因血压偶尔升高而焦虑时,孩子可以说“血压就像天气,偶尔会有波动,累了、情绪紧张了都会高一点,咱们按时吃药、多休息,监测好就行,不用太担心”。
家庭支持别踩这些“雷区”
在给老年患者提供支持时,有些家属的好心可能会适得其反。比如,过度保护,有的家属觉得老人身体不好,不能干活,便把所有事都包下来,反而让老人觉得自己没用。总提负面话题,每次见面都问“你今天血压高不高?”“药吃了吗?”这会让老人更关注自己的病,加重焦虑。跟其他老人对比,比如“你看人家李奶奶每天都去跳舞,你总躺着”,这种对比会伤害老人的自尊心。
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,本质上是被爱、被需要、被尊重。家属不需要做多么复杂的事,只要用耐心多陪一陪,用细心多听一听,用真心多理解一点,就能帮他们解开“心理疙瘩”,让康复之路更顺畅。毕竟对老年患者来说,最好的解药是家人的爱与支持。(刘晓明)
媒体报道
  • 我院赵红娣院长当选老年专委会执行主委

    我院赵红娣院长当选老年专委会执行主委

  • 我院宦军荣获上海市心理学会先进工作者

    我院宦军荣获上海市心理学会先进工作者

  • 我院专家王国强为静安区老年协会志愿者培训

    我院专家王国强为静安区老年协会志愿者培训

  • 新华社 | 关于崇德研究院的54篇报道

    新华社 | 关于崇德研究院的54篇报道

  • 我院开展老年心理学调研座谈活动

    我院开展老年心理学调研座谈活动

  • 老年心理学专委会举行8月份工作会议

    老年心理学专委会举行8月份工作会议